10月20日,走进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甘岸街道孔庄村的箱包车间,可以看到一幅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,工人们脚踩不停、手指翻飞,正开足马力赶制新一批的腰包订单。裁片、缝制、包边、质检……伴随着缝纫设备充满节奏的“交响曲”,一个个品质上乘、外观精美的运动腰包“整装待
今年2月,这家招商引资企业正式投产,这也是孔庄村2年来引进的第5家民营企业。“这里的群众素质高、能吃苦、手也巧,前9个月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50万元,我对厂子的前景很有信心。”箱包厂负责人吴永银说。
箱包厂在孔庄村扎根后,不仅带来了80个就业岗位,也让进厂务工的周边群众实现了既挣钱又顾家的愿景。“工厂就建在家门口,每天下班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,心里踏实不少。”在箱包厂做缝纫女工的孙大姐说:“我的工资计件来算,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。”
甘岸街道孔庄村,是一个位于信阳市出山店水库大坝下的移民新村。2017年3月,因出山店水库工程建设,孔庄村917户、3584名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,从5公里外的旧村址搬迁到了水库坝首下的新家园。
新的环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搬迁伊始,面对村集体经济收入近乎为零的现实,孔庄村坚持深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,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,充分发挥本地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,成立双义、心园、金理等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,流转土地1400多亩,大力发展草莓、西瓜、花生、苗木等特色种植,让这座坝下新村的产业经济结出了累累硕果。
“让村民们宜居又宜业,真正过上幸福美好生活,是我们的终极目标。”孔庄村党支部书记陈全仁说。
产业兴,则收入增。在无公害农产品加工、绿色有机种植等经济业态蓬勃发展的同时,孔庄村又先后引入制包、制袜、餐饮、电商等一系列产业项目,并与辖区内“大埠口·豫见江南”田园综合体展开合作,以村集体资金入股吸收利润分红,成立孔庄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,深入推进农旅融合,让160多名群众足不出村就实现了就业增收。
在村支两委的不懈努力下,孔庄村的产业模式从“单一”到“多元”,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实现了共同繁荣。如今,村内一栋栋白墙黑瓦的小楼错落有致,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环绕,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满面春风,似乎都在诉说着这座和美乡村的的华丽蝶变。
受益于产业振兴带来的红利,孔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逐年递增,村民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了两翻,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。
“孔庄村的发展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。”甘岸街道党工委书记钟波表示:“我们将继续深挖产业振兴的潜力和内涵,加快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。”(朱鹏)
上一篇 加强法治指引,构筑和谐劳动关系
下一篇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