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陈妍
编辑 / 大风
当人造肉泡沫被戳穿的那一刻,没有一个风口上编造的神话故事是无辜的。
前不久,被比尔·盖茨押注的“人造肉第一股”Beyond Meat引起市场关注,业绩亏损超市场预期,呈扩大趋势,公司的股价也较历史最高点下跌近九成。财报显示,2022年Q1季度,Beyond Meat营收1.09亿美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1.19%;但净亏损扩大至1.005亿美元,利润同比下滑268.44%。
人造肉品牌:Beyond Meat
国外人造肉市场效益不佳,也影响到国内市场。比如,Beyond Meat重要原料供应商、中国人造肉概念股双塔食品也陷入营收利润下滑、资产减值的窘境。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,公司营收4.49亿元,同比下降4.06%;净利润5148.25万元,同比下降48.3%。
2019年,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美股上市,一时股票大涨,成为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日涨势最好的股票。中国资本市场对此感到亢奋,国内也迎来一波人造肉热潮,人造肉概念股在A股市场引发躁动,双塔食品、维维股份等公司在当时拉出多个涨停板;2020年国内针对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21件,融资数量井喷。
但2021年以后,国内人造肉市场有熄火的趋势,消费者市场、资本市场双双遇冷。由于核心技术落后、中国消费者接受度不高、渠道受限等原因,中国人造肉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,尚未跳脱小众消费市场,资本也因此退潮。
国内人造肉市场的发展,还任重道远。
消费者零售市场遇冷
2019年起,有多家人造肉品牌进入国内消费者市场。一类是Beyond Meat、雀巢、联合利华等国际公司,抢滩中国人造肉市场;一类是站在风口上,近几年才向人造肉发力的创业公司,比如,星期零、Hey Maet等;以及,类似双塔食品、金字火腿这样传统A股公司的入局与转型。
人造肉企业想要形成品牌效应,就必须触达C端消费者市场,连锁便利店、商超、电商平台成为重点入驻对象。比如,星期零与罗森、美宜佳、喜士多等多家连锁便利店达成合作,上线联名植物肉产品;Beyond Meat产品进入盒马鲜生、麦德龙等零售商超;此外,大部分人造肉品牌都开设了天猫、京东的旗舰店。
企业广铺渠道,借机增加市场份额,但人造肉品牌在各大平台的销售成绩似乎都不理想,消费需求仍处于被唤醒阶段。截至目前,还未有第三方平台发布过近两年人造肉产品消费的统计数据,或许与样本数量少且过于分散有关。仅天猫渠道来看,目前Beyond Meat店铺粉丝数仅突破1万,销售最好的产品400余人付款;星期零店铺粉丝4000余人,销售最好的植物肉产品只有95人付款;而此前在金华金字火腿旗舰店销售的人造肉植物肉饼,目前已下架。
事实上,国内消费者对人造肉的态度一直比较冷淡,只有一、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对其有所了解,愿意消费的群体就更少了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:“新的品类市场分为三个不同阶段:认识、认知和认可,目前整个消费端对于人造肉的认知度还不高,更不用提认可度了。”
消费端遇冷牵扯多种原因,其中,口感和价格是阻拦国内消费者的两座大山,这背后体现了人造肉公司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。
与国外相比,中国尽管在素食产品的生产加工上拥有较为成熟的工艺,但始终没有突破“干法挤压”的技术路线,导致产品黏软,难以模拟出动物肉的纤维结构,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豆腥味。而人造肉行业的核心优势是模拟真肉的挤压技术。以Beyond Meat为例,基于双螺杆挤压技术的高湿法挤压工艺令它区别于其他企业。
即便生产技术问题得以解决,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,也会带来更多难题。根据《植物肉产业发展报告》,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植物肉产品并非汉堡、肉卷等美式简餐,而是火锅、烧烤、卤味、炒菜等中式料理,这对植物肉产品的制作工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市面上人造肉产品的高售价也劝退不少消费者。以杭州盒马鲜生为例,一盒230g的新素食植物“酱牛肉”定价约30元,而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500g的新鲜牛肉。在天猫平台,一盒226g的Beyond Meat植物肉汉堡牛肉饼约26元,而在某牛肉产品天猫旗舰店,99元可以买到1000g牛肉饼。
究其根本,仍是整个人造肉行业技术不完善导致加工环节成本过高。Beyond Meat在最新财报中透露,公司新推出的植物牛肉干产品,采用了复杂且高成本制造工艺,使其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。
此外,疫情环境下的供应链困境、经济萧条下消费者减少购物等原因,也共同导致了人造肉零售市场降温。
品牌林立,僧多粥少
在2C模式下,人造肉品牌需要应对产品创新、精准营销、细分渠道等种种压力。相比之下,2B模式在中国市场更容易落地,也是目前人造肉品牌最主要的商业模式。公司与大型餐饮品牌合作,只需要把“原材料”部分做好,便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规模效应。
比如,星期零曾为德克士全国近2600家门店提供植物鸡肉汉堡的原材料;Beyond Meat与麦当劳、星巴克等餐饮巨头达成过全球供货协议。
在这之中,双塔食品是个特殊的存在,尽管从2020年起,它已经向下游产品端发力,推出自主品牌双塔启伴,但它目前最为人知的身份还是Beyond Meat的原材料供应商。
不过,2B模式并不能成为企业的庇护,人造肉公司仍面临很多困难。
人造肉公司是以技术为支持的科技型企业,核心技术的先进与否极大地影响了它们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,因此,各家品牌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其中。然而,技术的更新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,像Beyond Meat这样的头部公司尚且感到吃力,对其他初创型企业来说,更是压力重重。
大型餐饮品牌在选择供应商时,会首先考虑公司的技术水平、供货成本与生产规模,目前大部分人造肉品牌技术优势不明显,可替代性太强。
与国外市场相比,国内餐饮行业的连锁规模和集中度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能够提供的B端市场有限。根据美团披露的数据,截至2020年,国内餐饮连锁化率为15%,而美国的餐饮连锁化率已经达到了50%。国内餐饮市场存在大量街头独立小店,它们很难与人造肉公司达成长期的、大体量的合作。
因此,当少数头部的人造肉公司与连锁餐饮品牌达成合作后,大部分新兴的创业公司陷入“无处供货”的困境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,国内约有5000余家企业名称、经营范围包含“素食、人造肉、素肉、植物肉、植物替代肉、细胞肉”的公司。
星期零CEO吴雁姿曾表示,“中国餐饮连锁化程度不高,选择也很丰富。如果只做餐饮B端,我们很难精准高效触达到目标人群,而且只能在就餐这一个场景接触到消费者。”
此外,尽管有连锁餐饮店的品牌效应加持,人造肉产品仍没打开消费市场,甚至引来争议。去年3月,海底捞将某区域市场门店的牛肉粒换成了植物肉产品“味伴侣”,引起众多消费者不满。海底捞方面称,推出“味伴侣”是为了创新,且其成本比牛肉粒更高,但大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传统肉制品。
消费市场的低迷,也促使餐饮品牌调整与人造肉企业的合作,减少产品供应需求。锌财经调查发现,目前杭州星巴克门店仅售有一款人造肉产品,据店员介绍,销量并不算好;北京、南京等一线城市的星巴克门店,已经下线了相关产品。而杭州德克士门店,也不再提供植物肉汉堡等产品。
资本虚火熄灭
前两年,人造肉曾是资本眼中的“香饽饽”。
Beyond Meat在美股上市时,中国正受非洲猪瘟肆虐,猪肉短缺,价格飞涨。在猪肉供给缺口的背景下,横空出世的人造肉给国内资本市场提供新思路——它或许能成为肉类产品的替代物。
当时,中国的人造肉行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,整个赛道没有头部企业,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和人口购买力尚未被激发,加之“双碳”目标和大众健康消费观的社会思潮影响,大批资本涌入,试图布局未来。
2020年,我国人造肉行业迎来一波投融资的小高潮。据《2021中国植物肉行业洞察白皮书》统计,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,国内针对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21件,同比增长500%,约占整个食品及保健品赛道的10%。
但从2021年开始,资本逐渐熄火,一年里只有4起投资事件,且大部分为A轮融资。
消费端持续低迷,资本看不到盈利空间,是它们放弃投资人造肉的主要原因。朱丹蓬认为,“从短期来说,资本看重的是体量、利润,从中长期来说,看重的是市场前景。”资本追求短平快,但目前人造肉市场的发展遥遥无期,资本自然会熄火。
另外,目前的人造肉技术还未达到行业预期水平,与资本所构想的“未来肉”存在较大差距。此前资本将人造肉归到注重营销的新消费领域,但本质上,人造肉公司是由技术驱动发展的。因此,未来资本可能会更青睐注重技术发展的企业,不再为某些创业公司编造的商业故事而买单。
今年1月,星期零完成了1亿美元的B轮融资。对于本轮融资后的规划,星期零表示将重点布局产研建设和实验室设备投入,不断探索植物蛋白技术的创新。
随着投资的风口期过去,人造肉行业一直以来的问题也浮出水面。遇冷之下,哪家人造肉企业能攻克技术难关、深入消费市场需求,就能抢占先机,让人造肉市场迎来新一轮洗牌。
特别声明: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。
人造肉Meat植物肉天猫